鲍威尔国会听证首日:重申抗通胀决心,承认衰退可能性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周三(6月23日)出席参议院银行委员会就半年度货币政策报告举行的听证会。他强调,美联储“坚定致力于”降低40年来最高的通货膨胀并正在“采取行动”。谈及衰退风险时,鲍威尔认为,可能性确实存在,但并非无法避免,强调美国经济依然强劲。
随着美联储政策收紧和数项经济数据近期出现降温,多家华尔街机构本周发布报告警示衰退风险。联邦利率基金期货显示,投资者正在下调对未来美联储加息的预期。
抗击通胀,不放弃任何选项
鲍威尔在听证会上表示,“我们预计,目前的加息将是适当的,政策力度将继续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数据和不断变化的经济前景。”他补充道,“我们将在每一次的会议上做出决定,继续尽可能清楚地传达想法。”
鲍威尔认为,俄乌冲突和与新冠肺炎有关的供应链困境加剧了通胀压力。这一问题并非美国独有,而是影响到许多全球经济体。“过去一年,通胀明显意外上升,未来可能还会出现更多意外。”他重申,决策者需要灵活应对即将到来的数据。
共和党参议员蒂利斯(ThomTillis)指责美联储行动过缓,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条件下,没有及时触发政策信号尽快提高利率。
对此,鲍威尔回应称,上周委员会决定批准更大幅度的加息,是出于对近期通胀数据和通胀预期的担忧。他预计,到今年年底,政策利率将接近泰勒规则所描述的水平。
当被问及“是否需要考虑单次100基点的加息”时,鲍威尔强调,“我们理解高通胀造成的困难……美联储将围绕降低通胀而采取必要的行动,不会放弃任何选项。”
资产管理机构BKAssetManagement宏观策略师施罗斯伯格(BorisSchlossberg)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从6月议息会议和今天的表态看,由于之前的举措未能由于控制通货膨胀,美联储将进一步采取行动,尽一切努力扭转目前物价上涨的局势。随着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他们也在为经济逐步放缓做好了准备。
穆迪首席经济学家赞迪(MarkZandi)则认为,现在也许只能耐心等待。当疫情消退,市场适应针对俄罗斯的新制裁时,通胀将得到缓解。整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或几年的时间。
承认衰退风险
听证会上,民主党参议员沃伦(ElitabethWarren)警告鲍威尔,持续加息恐将“经济推下悬崖”。
沃伦表示,通胀需要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而美联储无法控制全球油价走高。“还有什么比高通胀和低失业率更糟糕的呢?那就是高通胀和经济衰退导致的数百万人失业。”沃伦自问自答道。
鲍威尔在听证会上重复了上周的表态,美联储不是要触发,也不认为需要触发衰退。“(衰退)当然是一种可能性,”他说道,“但根本不是我们预期的结果。要实现软着陆将是困难的,这是我们的目标。考虑到战争和大宗商品价格以及供应链的问题,过去几个月的事件使这一目标变得更加具有挑战性。能否实现这一目标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
在过去三次会议上,美联储已累计加息150个基点,以应对近40年来最快的通货膨胀。
随着货币政策快速转向,外界正密切关注经济的反应。作为重要前瞻数据,美国咨商会领先指标已经连续第二个月回落,“美国人现在对经济仍有一定的信心,但他们更担心未来。短期内经济活动可能会减弱,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会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美国咨商会经济研究高级主管奥兹耶迪里姆(AtamanOzyildirim)表示。
经济降温的迹象已经引发广泛关注。亚特兰大联储的数据显示,在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化下降1.5%后,第二季度增速已经被下修至零。抵押贷款利率大幅上升,近几个月房屋销售一直在下滑。与此同时,在失业金申请反弹和科技企业招聘放缓的背景下,火热的就业市场正在缓慢减速。
施罗斯伯格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5月零售销售月率出现下滑,美国经济危险信号愈发明显。最近,个人储蓄率下降至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示美国家庭正在动用储蓄来应对物价上涨,购买力下滑正成为经济支柱的重大隐患。事实上,对于实现软着陆的政策力度,美联储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们要根据经济数据表现决定加息幅度。显然,现在还不是可以自满的时候。
多家机构上调衰退风险
近期华尔街机构频频为硬着陆风险发出警告。德意志银行认为,美联储加息最终应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但要将通胀率降到目标水平,就需要对需求进行有效打击,并推高失业率。从历史上看,如果没有衰退,失业率就不会上升。
美国银行认为,由于金融状况收紧的影响,美国经济在明年陷入衰退的概率高达40%。报告称,上周的大幅加息动作远不足以抑制通胀。虽然供应问题和商品需求将会缓解,但通胀预期正锚定在更高的水平,工资压力将难以逆转。
出于对经济前景的担忧,市场正在调降未来美联储的加息预期。根据芝商所利率观察工具FedWatch数据,尽管7月份再次加息75个基点仍被视为最有可能的结果,但9月加息预期已经降至50个基点,年底政策利率预期则在3.25-3.50%和3.50-3.75%之间摇摆。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