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行征信年底开启 个人征信服务与央行征信中心互补
百行征信已与241家机构签署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并于近期与部分机构正式开始系统接入测试工作。至此,我国初步形成了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与市场化征信机构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市场格局,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已经初步建立。央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在央行举办的征信行业发展情况通报会上表示,中国当前的征信系统从覆盖范围、信息量等多个维度比较,都不亚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央行正在积极进行方案设计,推动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下面和FX678小编一起了解一下。
1.弥补征信空白领域
2018年1月31日,央行向百行征信有限公司发放个人征信牌照,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正式诞生。第一财经记者从央行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百行征信已与241家机构签署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涵盖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P2P)、网络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民营银行、助贷机构、金融科技公司等,并于10月12日与部分机构正式开始系统接入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底可向市场提供个人征信服务。
“百行征信和央行征信中心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一样,央行征信中心主要是作为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主要是来自于银行和一部分的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百行征信是覆盖在银证保之外的互联网、P2P、类金融等非传统金融领域的放贷活动的信息和服务。”万存知在上述征信行业发展情况通报会上表示。
2.首先要确保信息安全
“社会各界对征信有新的期盼,人人重视信用记录、人人参与信用建设、人人希望征信发挥更大的作用。”万存知称。根据央行征信中心的统计,目前查询信用报告的主体中,金融机构和个人几乎各占一半。越来越多的个人开始关注征信记录,个人信用意识也是空前高涨。
早在2006年,央行组织商业银行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就是现在的央行征信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初步形成了央行征信中心和市场化征信机构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市场格局。目前从覆盖范围、信息量等多个维度比较,我国的征信系统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比较优势。
首先,信息覆盖范围最广,目前中国的征信系统已经覆盖全国范围之内所有的银行,并向证券、保险领域扩展。除了银证保,其他放贷机构也在逐步纳入征信系统。其次,信息量最大。目前,在国家金融信用信息数据库里有9.7亿自然人信息,有2500多万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信息,而且既包括正面信息,也包括负面信息。基于这两方面,通过中国的征信系统,可以实现在一个平台上比较准确地判断任何一个企业或个人,在全国范围内的负债水平。
新技术的发展为征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征信信息的经济价值和安全压力是同比上升。”万存知说。近年来,雅虎、亚马逊、Google、Facebook等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型互联网公司发生了信息泄露事件,信息安全成为技术带给征信行业的一个巨大挑战。
实际上,全球很多征信公司都开展了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纷纷利用大数据资源,挖掘信贷数据之外的其他替代数据。“这也是一个国际难题,也是下一步的主要工作任务。FX678小编认为围绕这一任务,央行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正在积极进行方案设计,推动互联网信用体系建设。今天FX678小编的分享就到这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